通過漫畫形式,書籍生動地呈現了各種生活場景,展示了「成長型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因為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更重要的是,這系列書籍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這種理念能夠啟發我們,激勵我們持續成長,並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本篇目錄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上了研究所之後認識到許多優秀的人,發現到明明都是分配到同樣的任務,但身邊的同儕卻能夠很快地蒐集到資訊,然後去解決這些難題,讓我不禁好奇這些人是在面對挑戰時用了不一樣的腦迴路去看待同一件事情?當我進一步聆聽他們實踐夢想的過程,更是讓我發現到原來我會覺得這件事情難,就好像被困在這個局勢裡遲遲不敢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其實更多時候不是現實世界有多麼艱辛,而是腦中過多的擔憂讓自己「畫地自限」。
<<給中學生的成長型思維>>透過書裡面的許多小情境,讓我知道原來只是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所以才會讓我有種「原地踏步」、「難以前進」的感覺,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讓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日常舉止,它讓我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與接納的,除了漫畫的方式,心理師[在書中也給出了許多解決方式和練習,相信從這些練習中我們都能有機會培養出「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vs. 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心態和固定型心態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對於個人的成長和成功有著極大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兩種心態的定義:
成長型思維:
-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持久的精神鍛煉來不斷發展和增長的。
- 他們認為挑戰是機會而不是障礙,並且願意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將其視為成長的一部分。
- 成長型思維的人尋求新的機遇和挑戰,並且相信他們的努力最終會帶來成功。
固定型思維:
-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無法通過努力和學習來改變。
- 他們可能避免挑戰,因為害怕失敗會顯露出自己的不足。
- 對於挫折感到沮喪和無能為力。
- 固定型思維的人可能會選擇停滯不前,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發展。
對於個人成長和成功來說,利用成長型思維是更為有效的。這種心態鼓勵人們接受挑戰,努力學習和成長,並將失敗視為學習和改進的機會。相較之下,固定型思維可能會限制人們的發展,使他們對於改變和挑戰感到恐懼,並且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挫折中。
固定型心態常見的內心聲音
閱讀這本書才發現到面對生活中許多地挑戰,更多的阻礙是來自「我自己本身」而非周遭的限制,書中也提到了幾個固定型思維常會有的內心聲音,真的和某些時刻的我特別相似,接下來就用自身經驗大家分享我最有共鳴的幾個情況,以及書中提到的解決方式。

一、我覺得我改變不了。
「我覺得我改變不了。」是我發現最近會常常出現在自己內心的聲音,明明我已經成為了那個五年前想成為的自己了,可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尤其當事情有時間壓力時,內心這種「負面」的聲音更是常常出現。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要出去玩,可它卻不會騎腳踏車,在面對到一個新的事物時,會有很多不自信的內心對話產生。
作者提到其中一種方式可以改變自己這樣的腦迴路,就是「建立正向的自我對話」,像是:
- 寫下自己擔心的地方,並且找出應對的方法
- 試著將對事情的關注焦點放在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想法
- 重新組織以上這些自己要傳達給你的訊息,給自己編寫一個新的劇本
- 寫下五個喜歡自己的地方
很多時候負面的想法會限制了自己更多的可能和行動,所以重新改寫跟自己的對話方式,給自己編寫一個新的劇本,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有許的焦慮和不安時,可以問問自己:
- 「我還可以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情?」
- 「這個情況真的有如我所想的那麼糟糕嗎?」
- 「我可以做甚麼來讓這樣的情況好轉?」
在轉念的當下,同一件事情也就不一樣了!
我的想法,不等於我。
另一個小技巧是打造自己的正念工具包,可以把平常一些會觸動到我們,讓我們打起精神的話語當成自己的心理工具包,像是「我的想法,不等於我。」這句話讓我們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去看看自己現在所處在的環境,能夠幫助我們脫下更多的包袱探索這個世界!
二、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作者在書中提到當我面對失敗時,我們可以用「風險管控」的方式去看待,在突破自己舒適圈的同時練習勇於承擔風險,這個風險不一定都是會讓人恐懼的,過程中有不確定的感覺是正常的,有這些不安的感受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在嘗試的過程中想像自己成功的樣子,即使失敗了,每一個經驗都是讓我們成長的機會!
以下是書中提到面對這些風險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方法,問問自己:
- 我能從這個風險中得到什麼?
- 有沒有哪個人能從這樣的風險中學到什麼?
- 為了要承擔這樣的風險,我可以如何做準備?
- 對自己有耐心
- 如果需要的話,就向人求助吧!
當我們想要追求成功的方法就是永遠都要再多試一下,這個方法我也常用在自己準備考試上或是在準備大的比賽中,每當我中途想要偷懶或是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常會問自己:「如果最後發現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成功了呢?」我們都不清楚自己離那個「成功」有多遠,如果真的只是差這麼一點點的嘗試,就能夠讓我完成目標,我想到時候知道結果的我一定會覺得很可惜,所以常常就這樣在一點一滴給自己的加油打氣下,不知不覺地就走過一段歷程了。
三、如何克服自己的完美主義?
當我們面對道自己對自己的高標準、完美主義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定義完美」我們得意識到「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從前在面對到完美主義時,我很容易會對自己有很多的批評與責怪,看了這本書後我學到了:
- 同理自己的處境
- 將失敗看成 → 那表示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 我現在不會,只是我「還」不會,這些點都是讓我學習的機會
- 讓錯誤成為我的好朋友!
- 記得要開心!
這些方法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學習從失敗中成長,從前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很容易執著於這件事情的結果,常常得失心很重,現在的我將這每一個經驗視為學習的機會,從前的目標常是我樣做到好,現在我把更多關注焦點放在我可以怎麼樣透過我的努力來進步,這樣做後我發現即使失敗了,我仍然覺得沿途的風景十分美好,每個經驗都十分可貴。
四、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卻說不出口。
我發現到當需要跳脫舒適圈,很多時候光靠著我自身的力量很難去完成,但從前的我常常不太敢去尋求他人的幫忙,霸自己弄得十分孤僻,作者提到會有這樣的感受比起是因為怕去麻煩別人,很多時候內心更深處的聲音是因為當我們要向他人求助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去面對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可能沒這麼有能力,我們害怕去面對「自己不好」的感受,所以需要不敢請求他人幫忙,然而,從尋求協助的經驗中能幫助我們去學習怎麼正確地求助,還能學習如何控制風險。
書中也分享了成為良好的聆聽者也是能讓溝通更有像的方法,我們可以這麼做:
- 專注聆聽
- 「聆聽」是要去理解,而非不斷回應
- 和對方確定自己理解的對不對
- 在談話過程中,留意非語言資訊
溝通是一種雙向的行為,當雙方的頻率相近和理解一致時,能夠讓我們在尋求幫助時更加地順利!
五、如何面對「比較」心態
前面提到的 “害怕失敗”、”‘追求完美”、”不敢向他人求助” …等,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小心陷入了與他人比較的泥淖裡,才導致我們沒一不都走得十分小心,面對道這’ˋ的比較心態時,我們需要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下成長的,如果真的要「比較」我們又該從什麼樣的基準比呢?
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光芒,你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比較」時,首先我們可以做的「認清自己在比較」要先知道自己掉進了比較的圈圈哩,我們才能有機會爬出來,接著我們要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照亮這個世界,活出自己的生命,最後在面對這些比較時,我們可以畫這些比較為「感謝」感謝這些比較,讓我們有機會去看見自己身上的美和光。

後記: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寫這本書讓我知道可以用怎麼樣的方式去和自己的情緒共處,讓我知道我在有些事情上表現的不夠完美,並不代表我不好,只是我還沒有找到一些訣竅去做那些事情,它讓我感受被諒解,讓我去接納這個獨一無二的我。當有負面情緒、不自信的聲音出現時,比起去否定它,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情緒、成敗與自己分開,試著去探究這些情緒究竟是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信號,將生命中的每個片刻都視為是讓自己成長的寶貴經驗,在面對到未來的挑戰時,不管是成是敗,我們都有能力去面對它並且從中成長,這樣的「復原力」是我從這本書當中學到的能力,所以也想將這本書分享給你們!
我走得很慢,但我絕不後退。
林肯
謝謝讀到這邊的每一個你,也歡迎閱讀如何排解負面情緒。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