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專題生還是成為研究生的你,相信大家剛看到一篇 paper 時,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已經把大家搞得頭昏腦脹了,即使是有點英文底子的人在閱讀到這些英文文獻時,由於學術上的英文寫作和平常通俗的用法也不太一樣,因此即使英文再好友需要花一些時間去熟悉該領域的專有名詞和寫作方式,否則很迷失在漏漏長的英文句子裡。
雖然文獻閱讀是一個做研究的人必備的技能,然而怎麼去讀文獻、如何快速找到一篇 paper 的重點…等是很多人剛接觸到研究領域為遇到的挑戰,而要學會這些技能也算是蠻運氣的一件事情,如果運氣好在一個研究氛圍很棒的實驗室,遇到一個願意栽培你的指導教授,那麼恭喜你!從這些優秀的前輩身上學到這些研究技能是「最快」的方法。
如果沒有遇到也不用氣餒,這一篇文章將會從最基本的文獻架構開始說起,再慢慢告訴你如何快速從文章中抓重點,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最後也記得幫我點個愛心讓我知道,也歡迎分享給深陷茫茫 paper 海的人!
本篇目錄
閱讀文獻的必要認知
在讀 paper 和以前讀書有幾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而有了這些認知在後續讀 paper 時能夠更順利:
(1) paper 裡的內容不一定是對的!
以前在讀教科書的時候,教科書的內容大多是經過許多編輯精心製作的內容,所以書中的內容大多數都是在學界裡面大家所認同的專業知識,但是 paper 就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發的 paper 會因為學派的不同,不同的學者也會對一樣的現象有這不同的解讀,所以如何帶有批判性地讀 paper 也是一門功夫,關於這個主題之後也會在之後的【如何讀paper | 進階篇】更新。
(2) 千萬不要從頭開始讀 paper!
如果拿到一篇 paper 就從頭開始讀會是一件十分沒效率的事情,此外,在學術文獻中通常架構都十分清楚,如果了解文獻中的編排架構,能夠很快速地找到你要的資訊,在文章的後半段會像說明這個部分。
另一個不建議從頭逐字讀 paper 很大的原因是這樣很容易跟著作者的思路走,就像上一點提到的 paper 的內容不一定是對的,所以如果這時候又逐字讀 paper 會更難去看見作者的盲點,也就更難找到篇 paper 的缺陷在哪裡了。

那麼拿到一篇 paper 時,究竟要從哪裡開始閱讀呢?
我覺得這一題的答案取決於
你讀 paper 的目的是什麼!
也就是說看一份 paper 的次序會因為你的需求不同,所以對一篇文章的關注焦點也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
- 如果想要知道這一篇 paper 他的方程式考慮了那些項,
那就可以直接往方法 (Methdology) 裡的統御方程式去找; - 如果你只是想找這個作者在這篇 paper 中的某個實驗參數設定是多少,
那麼你可以直接往 paper 中講述參數設定的圖表下去找; - 如果你只是想要快速地了解這篇 paper 和你的研究題材有沒有相關,
其實可以只讀標題和摘要就能夠掌握到大部份的資訊。
從上述的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到在讀 paper 的時候,不用將整篇 paper 一字不漏地讀完,而是只要找到你想要知道的資訊即可。
然而,對於超級新手來說自己要的資訊會在paper的哪個部分都不是很熟悉,所以了解一篇 paper 的架構有助於你更快地找到你想要的資訊在 paper 的哪個部分。

PAPER 的基本架構
不管是一篇英文文獻或是中文論文,一篇 paper 的架構大改可以分成五大部分:
- Introduction 緒論
-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回顧
- Methdology 方法
- Result & Discussion 結果與討論
- Conclusion 結論
1. Introduction 緒論
寫緒論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為什麼這個主題很值得研究和簡述整篇論文,在這個章節大多的重點會放在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視野去概述這個主題,並且告訴讀這接下來每個章結大概說到了什麼。
2.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回顧
在許多的文獻中很多時候”文獻回顧”這個章節往往是和 introduction 放在一起的,不過由於文獻回顧是一個蠻重要的部分,所以在這獨立出來介紹。
進到實驗室之後我發現許多同儕在寫文獻回顧的時候,大多是”參考”之前實驗室學長姐的文獻回顧,然而一個好的文獻回顧他能夠十分有效地凸顯這一篇文獻的研究價值,這也是在畢業口試時,口試委員很在意的評分項目之一。
在看文獻回顧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能找到 (下面的方框可以向左滑動)
作者認為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空缺 (research gap) 在哪裡? 進而去知道作者為甚麼要花時間來做這個研究。
如果再進一步整理這些近幾年有關你自己領域的文獻的話,可以幫助你更快地知道這個領域大家現在都在討論什樣的議題,又有哪些研究之現在這個領域尚未有人做,從這些 research gap 下手也能幫助你更快進入狀況。
3. Methodology 方法
在方法的部分,作者會介紹他的研究流程,內容中也會提到作者使用的樣本、材料性質、實驗儀器、實驗設定 …等,如果是做模類型的文章也會在方法中提到模擬中使用的統御方程式、邊界條件、初始條件、模型使用 … 等。
通常指導教授派的很多問題可以在許多 paper 中的方法找到,而且當你熟悉一個領域後,很多時候在讀這些方法時,能夠找出一些作者寫得很模糊的地方,也看出一些在這個實驗運作上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4. Result & Discussion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主要是在分析上述實驗的結果,並且利用這些實驗數據來解決一些作者在最開始提到的一些研究問題,在閱讀這個章節的時候,能從這些圖表去看出別人是怎麼分析的。
另外在一開始接觸到一個領域時,透過這些圖表可以幫助你找到一些”感覺”,像是在這些實驗情境中,哪一些參數設置是合理的,當變動某一些參數時,會呈現什麼樣的趨勢,這些都是需要累積一些 paper 能慢慢有的感覺。
5. Conclusion 結論
結論通常就是在統整這一篇 paper 的研究結果,同時在一次強調這些研究結果回答了你些研究問題。
這些就是一篇論文的基本架構,熟悉一篇 paper 的架構能夠幫助你更快地找到你要的資訊!

後記
了解完 paper 的架構後,一起回顧一下究竟拿到一篇 paper 要怎麼讀?看你讀文章的目的是什麼,直接往 paper 有回答你的部份去看。
在一個領域 paper 讀多的人,通常看標題快速掃過之後,很快地就可以知道自己要的資訊在哪裡,但是對於新手來說,要累積到那樣的程度,需要讀大量的 paper 才有機會辦到,對我而言,我也是照著下列的步驟讀了許多 paper 才漸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我也想要分享這些方法給你。
由於我自己是慢慢土法煉鋼,才慢慢有感受到自己思維上的轉換以及找到一些邏輯,慢慢摸索才整理出這一篇文章,兩年的碩士生涯很短,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許多在閱讀的你在求學的過程中更順利!
補充:更有效地讀 paper 技巧
隨著科技進步,其實和 chatGPT 或是 ChatPDF 這兩個 AI 軟體也能夠更有向地幫助你找到 paper 的資訊,如果時間緊迫的話,也鼓勵大家可以試著和這些工具合作,然而,透過一篇又一篇扎實地閱讀 paper 在未來自己寫論文或是 paper 時,才能夠更讓你清楚知道該怎麼下筆。
由於我自己是慢慢土法煉鋼,才慢慢有感受到自己思維上的轉換以及找到一些邏輯,慢慢摸索才整理出這一篇文章,兩年的碩士生涯很短,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許多在閱讀的你在求學的過程中更順利!
也歡迎將這篇文章分享給需要的人~